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随笔 | 做一个主动的人

中霖 辛庄师范
2024-08-23




2020年9月18日星期五

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教学楼内部已经大变样,明天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楼二层正式上课了!大家席地而坐,可以盘腿,也可以“金刚坐”。教室里专门做了一块很华德福的大黑板,还订购了进口的彩色粉笔。
数学教科书以及语文、数学两科的教辅材料,今天主课将发给大家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学习就正式开始了,尽管是以自修为主,以老师的教授、指导为辅。
前几天,大同学已经开始自学语文教科书了,反映不一,有的觉得很有趣,喜欢这种自学的方式;有的觉得找不到门径,有点着急。
譬如这位同学写道:
因为基础太差,有些名词搞不懂,课后题不太会写。对于某些课文没有感受,或说不出自己的感受,等等,再加上一些伴随的困扰和疑问,使得语文自习进度缓慢且异常艰难。
对于一直在华德福学校成长的孩子,拿到公立学校的教科书,的确开头会有点不适应。不过,不必担心,下面我介绍一下公立学校知识体系的自学方法:
首先要了解,公立学校的语文、数学等各学科,是一套很完善的知识体系。这套知识体系,移植于西方的教科书,然后加上几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改造,成为了今天这个模样。
确切地说,是1970年代末,邓小平主政,为了大力恢复教育、科研体系,当时用稀缺的外汇储备,派专人去西方国家购买教材,进行细致研究,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各类教科书。
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,与国外的教科书相比较,中国的教科书知识量更多,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更大,知识评估的标准更严格——
从另一个角度,你也可以说,评价标准更呆板,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够。
中国的这套教材体系,从整体上而言,是成功的。因为从“文革”之后,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,恢复高考,一直到现在,只不过40多年,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加工厂,培养了世界上素质最高的产业工人,除了中国人勤劳、朴实的文化基因之外,起了最大作用的就是这套教材及其知识测评体系。
中国人口众多,教师资源紧缺,如何尽可能让更多孩子,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,也能接受必要的教育,除了编写一套内容严谨、知识丰富的教材,还需要给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师参考用书。使得一线的教师,有章可循。这套教师指导用书,细致到一个学期要用多少个课时,每堂课的知识重点,如何教授等各个环节,都阐述得非常翔实。
其好处是,教师有了一个可靠的抓手,按照这套流程,认真执行的话,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不会太差——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会比较扎实,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(主要指模拟实际应用的各种知识测评)会比较强。
其弊端是,教师照本宣科,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死扣知识细节,缺乏宏观的视野,以及不断探索未来的内在动力。
我本人因为出身于教师之家,从小在校园长大,一直到高中毕业。从小就比较清楚老师们是如何工作的,而且经常替班主任批改试卷,所以很清楚这里面的游戏规则。
同时,大学毕业,我又分配在教育出版社工作,对这套教材以及辅导材料背后的指导原则太清楚了,所以,主流的知识教育体系,对我而言,并不神秘。
一个孩子要想在主流教育体系里,做到游刃有余,首先要重视教科书,老老实实地将课本上的基本要求完成,然后对照一套编排严谨的辅导材料,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吃透。
譬如数学,先把书本上例题读懂,理解它的解题步骤,一步都不能省。要知道,数学等理科教材里没有废话,不能像读小说那样读数学书。开始的时候,一定不能求快。
辅导材料设计了基础题和提高题,目的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和定理,并拓展你的逻辑思维。
相对而言,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很不容易,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。
因为课文如何选择,后面有所谓的价值观。在注重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,强调“教育服务于政治”,所以,语文课本未必能满足每个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,但教材编写者是极其认真的,只要我们尊重和体谅他的工作,我们达到他们期望的教学目标,是很轻松的事情。如果你个性太强,对教科书吹毛求疵,甚至不屑一顾,那么当然你拿起课本,就气不打一处来。
所以,套用一句老话,叫做:“端正学习态度”很重要。
我之所以将这套教材体系的背景,如此罗嗦地告诉大家,也是帮助大家认清楚社会生活的复杂情况。在今天,想要特立独行,当然也是可以,毕竟比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环境要宽松多了。但是你想融入主流社会,你不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情的套路,你会格格不入。
就是这么简单。在悲观者看来,或许会说:“就是这么残酷。”在一个主动、积极、灵活的人看来,研究这套玩意儿,并且出入自由,也是挺有趣的。
我不希望孩子们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。你将来拿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来见我,我会恭喜几句,但不会很兴奋。因为这并不说明你真的了不起,而只是你适应体制教育、付出了自己极大努力的一个小小证明。
一个独立自主的人,不是学会被动地适应、无可奈何地读书,而是懂得主动的选择,随心所欲不逾矩,处处见生机。
我更乐于看到一个年轻人,有向道之心。昨日主课,谈到孔子之忧,我心情一下子也沉重起来。我们的周围,有向道之心的人,太少了!为何颜回之死,孔子如此痛惜?不是因为颜回是一个乖乖孩儿,而是孔子失去了一位知己,一个最贴心的同路人。
附:夸父班毕业生合德同学(15岁)的作文一篇(点击查看全文)
——— 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/ ———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庄师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